English

以怎样的文化姿态走进新世纪

1999-11-10 来源:光明日报 肖海鹰 我有话说

本报北京11月8日电在正要迈过新千年门槛的时候,人们都在思考:我们要以怎样的姿态走进新世纪?参加“新世纪中国文学学术战略名家论坛”的学者们认为,对人类精神塑造起着重要作用的文学及其学术,要以更为宽广深厚的文化姿态走进新世纪,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大视野中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,进行跨学科的文化对话。使其适应新世纪的生活需要,为当代国民提供新的智慧资源。

今天,在这次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会议上,社科院副院长江蓝生提出,本世纪的中国文学学术的发展,经历了一个现代化、科学化、知识体系化的过程,学科设置以学科分工的细密化为显著标志。这一方面推动了学术分支的深化发展,同时也造成了学术上界别严格、切割破碎的状况,容易带来学术知识的片面与偏狭,妨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成长。新世纪的文学学术应该打破这种学科分家、单科独进的局面,加强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,进行学科融汇和范型转换,激发新的学术增长点,增强学术创新的活力。

文学所所长杨义也在发言中提出,在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和跨越国界的文化频繁对话语境中,我们有必要创建一种“文学国情学”,以促使文学学术采取愈来愈开放的姿态,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相适应。文学国情学是一门大学问,它的创立和深化,势必极大地拓展文学研究的疆域及其参与社会发展的功能。它将以书斋外工夫补充和接济书斋内工夫,充分吸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智慧,给文学研究输入生气勃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。

上海师大教授孙景尧对记者说,本世纪的知识范本是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建构的。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,但是必须看到,西方文化的知识范本妨碍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,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“失语症”,失去了民族性或地方性的学术话语创造能力,只能追随使用西方范型的学术话语。因此,在新世纪确立起中国学术自己的话语体系,是当务之急。我们既不能做西方霸权话语的俘虏,也要反对狭隘的“民族主义”,积极吸收世界各民族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,因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是自然和正常的现象。

北京大学教授严绍提出应在文学研究中树立“国际文化意识”。他认为,文学学术的“文化语境”由三个层面组成:一是体现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语境;一是体现异质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文化语境;一是体现人类思维共性的文化语境。目前的学术研究,多集中在第一层面上,对后两个层面,还未有大的开发。我们应把研究的范围扩大,让世界上与中国文学相关联的一切研究领域,都有中国学者的声音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